暢通產業鏈“微循環”的稅務力量
活用稅收大數據
在能源大省陜西,眾多能源企業受原料短缺、銷售不暢、交通管制等因素影響,產能恢復面臨多重困難。如何精準把脈企業之需?陜西省稅務部門自主研發的復工復產監控分析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處泰山北麓天麻嶺腳下的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川道村,是濟南市歷城區稅務局的對口幫扶村。該地出產的“川道紅”山楂個頭大、品質高、口感好,是制作冰糖葫蘆、山楂糕等食品的首選原料。疫情發生后,原本極受市場青睞的“川道紅”山楂陷入了滯銷困局。
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當地稅務部門建立“原材料替代供貨商快速響應機制”,為每種短缺原材料自動篩選出20家替代供貨商,有效破解供需雙方信息不暢的難題,精準打通產業鏈上下游。
產業鏈環環相扣,而打通物流運輸鏈則是“一子落而滿盤活”,能夠帶動“點狀復工”向“全鏈復工”轉變。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紅梅表示,稅收大數據是稅務部門的“金山銀庫”,疫情發生以來,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大數據優勢,進一步加強經濟稅收分析,按照稅務總局黨委提出的優惠政策落實要給力、“非接觸式”辦稅要添力、數據服務大局要盡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力的“四力”要求,主動服務企業加速復工復產,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消除產業鏈資金“痛點”
豐帆數控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針織機械制造、銷售的中小企業,其員工一半以上是外地人,受疫情影響,生產線整整停滯了一個多月,企業資金告急,僅社保費單位繳費部分就需要在賬戶預留超過150萬元。
除了政策減壓的“張良計”,稅務總局還聯合銀保監會搬出信用融資的“過墻梯”,在非常時期對“銀稅互動”進行全面升級,將“以信放貸”的條件放寬,從納稅信用A級、B級拓展到M級納稅人,授信企業數量預計可以增加近一倍,為企業復工復產接上了低成本、更快捷的“資金鏈”。
不同于國內經濟的逐漸復蘇,受國際疫情影響,外貿企業撞上了海外市場的“冰山”,一些企業面臨產銷難、資金難困局。“穩外貿”是復工復產的重要課題,稅務總局用好用足出口退稅政策為外貿企業緊急輸血。一方面,1464種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另一方面,推行“非接觸式”出口申報、審核服務,退稅力度和退稅速度的雙提升,有效緩解了外貿企業資金壓力。
在外向型經濟程度較高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非接觸式”出口退稅服務等穩外貿特色舉措帶來的積極效應更為明顯。江蘇稅務部門推出“無紙辦、網上辦、快速辦、容缺辦”等便利化退稅套餐。浙江稅務部門將出口退稅辦理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以內,出口退稅速度領跑全國,如海寧市稅務局開辟抗疫快速綠色審核通道,當天辦結浙江海象進出口有限公司900多萬元的出口退稅業務。
解決產業鏈復工“難點”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湖北的龍頭車企,其復工復產進度牽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企業復工后,當地稅務部門成立了服務專班,按照“一企一策”的思路,第一時間為東風汽車送上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政策,退稅額達2275萬元。公司財務部長鄧文輝表示:“退稅流程便捷高效,從提出申請到資金到賬僅用了兩天半的時間,讓我們復工復產、擴產增能更有底氣了!”
感受到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措施別樣溫暖的還有小微企業。各地稅務部門以需求為導向,創新清單式服務,幫助小微企業增強抗風險能力,提振復工復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