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合同物流的難點與看點 如何實現對資源的掌控
據了解如果問合同物流最難纏的問題是什么?根據共生物流董事長兼CEO盧立新表示莫過于“層層轉包”。其中的故事既耐人尋味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采訪中盧總所分享的故事以及求解之道,讓大家聽起來不僅深有體會,同時也會受益匪淺。
這還要從合同物流的概念說起,這合同物流主要是指主體經過整合、管控資源(分包事務),以合約的方法為企業客戶供給綜合物流效勞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據相關查詢顯示從貨主到承運車輛全程均勻有4.2個主體,更多的狀況是中心還要分包好“幾層”。由于層層分包,中心過程又不通明,帶來了諸多問題。首要不行逃避的是質量不行控,每個環節的主體都有自己的策畫,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過程中充滿著貓捉老鼠的博弈聯系,令貨主們最頭疼的是“發個快遞還知道貨到哪里的今天,發個整車反而不知道貨到哪里”的悲痛。
層層分包問題是物流行業惡疾也與政府監管不無聯系,大的物流公司“要”規范,只好把不規范的部分分包給小物流公司。當然也有物流事務本身問題所帶來的,比如零擔,只能經過專線間的屢次轉包進行貨源整合。
在這個過程中倉儲所帶來的問題要“輕”的多,一般狀況下物流企業拿下倉儲事務之后都自己干,當然也不乏有些物流公司連倉儲事務都要外包,也是難以想通的一件事。
層層分包意味著中心要花掉許多辦理本錢和交易本錢,層層盤剝之下,到了承運司機手里所能獲取到的所剩無幾,在必定程度上影響著承運質量。
與此同時本錢高也是其間一個大問題,由于層層分包耗掉了許多辦理本錢和交易本錢,造成每個環節盡管有點毛利可是日子都不好過的尷尬局勢。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作為合同物流主體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應該在物流規劃和物流計劃中發揮作用,起到體系地優化物流的作用。但這也是合同物流多年以來的缺失,鮮有好的案例出現。那么互聯網+下,合同物流的路該怎么走呢?
《中國儲運》:“分包”是合同物流詳細運作過程中不行逃避的話題,物流企業有許多輕財物型,自己沒有“車”,沒有“房”,靠處處“賣貨”,靠租他人的庫運營。即使是招商物流這樣的重財物型物流集團,供給效勞的主體資源仍然仍是靠整合社會資源而為的,在您看來總包方和分包商間怎么實現對資源的掌控,不被對方“操控”住?
盧立新:總包商與分包商之間“受制”與“反受制”的奮斗是比較劇烈的,有些手段到達很“骯臟”的境地。大的物流企業對其分包商的操控往往經過拖款欠錢的方法,欠錢就意味是“大爺“,能讓分包商就范聽話,分包商有時分不想協作或許想跟貨主直接協作,由于總包商有未結算款項終究也是沒有辦法只好作罷。
而分包商也有控制總包商的辦法,比如經過收購總包商的工作人員里應外合,再比如與貨主的人員一同“抵擋”總包商,由于天天與貨主人員打交道的是分包商,總包商是大公司,他的人員又經常改變,沒有那么用心,很簡單被鉆空子。
據知有一個物流公司的副總在飯局上曾經感嘆道,“我們老板不知道怎么想的,沒錢的時分欠供貨商錢,有錢的時分也欠供貨商錢,讓他們詳細做事務的人員很犯難。”終究有一個高手如此“指點”他:“這就是你們老板的‘高明’之處,經過欠錢來操控你們和跟你們有聯系的供貨商,哪天你們或許你們的供貨商想‘造反’,他會割你們一刀,讓你們之間反目。”
還有一家聞名物流公司,新來了個總經理,大刀闊斧搞改革,裁掉不發明價值的分包商,下降虛高的價格。一段時間往后,被老板制止了。為什么呢?由于老板很清楚這些供貨商跟自己的客戶走得很近,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刀切得太狠了,就會逼供貨商與客戶直接協作或許拉入其他總包商終究代替他,到時分就沒有錢掙了。
只要是存在總包與分包聯系,這種受制與反受制的奮斗就不會中止,東風壓倒西風,仍是西風壓倒東風,不好說,也沒有好的解決方案。通常狀況下,大物流公司內部辦理體制上層層托付,老板自己管不到,托付的經理人簡單被收購或許責任意識不到位,夾在客戶與供貨商之間很遭罪,錢掙不了,還擔風險,這也是許多第三方物流公司做不大的原因。
這種非正常的總包與分包聯系,實際上對物流效勞質量和本錢傷害很大,終究受害的是貨主與承運司機。
《中國儲運》:關于貨主來講,怎么找一家理想的總包,既能夠整合社會資源包含運力和倉儲資源同時又能很好地掌控這些資源,您的建議是什么?
盧立新:對貨主來講,要想掌控好這些資源,就是要盡可能減少分包環節,找一些能夠直接找車的物流企業,擁有倉儲運作資源的倉儲公司協作。只找對的,不找大的,包含規劃大和牌子大。越是規劃大,越是管不究竟,也就談不上掌控了。
對第三方物流公司來講,要對社會資源有更好地掌控,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做好:
首要,要能做到廣泛連接,資源要廣泛,不要局限于依托某個專線某幾個車老板某幾個熟人熟車,連接得越廣泛,資源保障才能就越強。
其次,要充分使用互聯網手段,倉儲要連接到貨位,每個貨位的改變長途都能知曉,運送要連接到車,知道這個車的詳細位置與相關狀況。自己建體系渠道也能夠,使用專業的物流渠道也能夠。
第三,最好與協作方結成共贏聯系,利益方針共同更簡單通明,比整包與分包的輸贏聯系要更穩固。至于說這些車輛是否可靠是否可控,我覺得與車輛若即若離的聯系,比自己的職工還可靠些。作為承運司機本身它有固定財物出資,每天都要好好干,而如果是雇傭的司機,說不干就不干,你提要求了他不照做,許多時分也無可奈何。近幾年來跟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辦理的進步,已經看不到跑路騙貨的司機了,只有跑路騙貨的物流公司和信息部了。
《中國儲運》:今天互聯網已經不是我們想用不想用的問題,而是我們一定要用。這不僅是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工具,同時也是一種管理工具、組織工具、資源整合的工具。
共生物流平臺的核心團隊在合同物流領域深耕多年,對社會資源掌控方面有很多認識。通過共生物流平臺總包與分包中的哪些問題可以得以規避?
盧立新:怎樣不受制于分包商,我們給大物流公司的建議就是:直采到車,沒有了分包商,也就不會受制于分包商。如果各種原因做不到直采到車,那就盡快想辦法把分包商做成服務商。
共生物流平臺B2B2車的模式,就是通過全鏈來實現透明化,以幫助合同物流公司提高掌控力。一方面可幫助大中物流公司落地,直接采購到車。另外一方面給中小微物流企業賦能,缺啥補啥,提升其競爭力直達一手貨主。在找車方面,通過共生物流平臺能直接連上車,實現在線交易、付款,進而實現不同物流公司連接的車之間實現共享,并且通過競價的方式優采。
在找業務方面,可通過平臺使貨主的物流需求與物流公司的能力之間來進行更好的匹配,更重要的是平臺與物流公司結成了共贏共擔關系,雙方配合著在線上線下努力改善,提升服務質量與盈利。
《中國儲運》:在合同物流中關系型客戶占有一定比例,這與中國的文化背景有關,但是隨著發展實力型在企業的發展中將占有越來越重的份量。在您看來物流企業做到哪幾點才能改變對“關系”的依賴而走向實力派?
盧立新:在我看來合同物流中確實是存在“關系”型客戶,是通過搞定人來搞定業務,是以送禮賄賂而不是依靠自身能力來獲取業務,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不是主流。按我多年的經驗看,成本偏好型的甲方占60%,要求服務有基本保障,誰的價格低就給誰;服務偏好型的甲方占20%,有特殊服務需求,對服務可靠性會比較看重。所以選擇新的供應商會比較慎重,這種要從關系型甲方分離出來;還有20%那就是關系型的甲方,業務只給關系戶,哪怕有招投標也是走走形式,掩人耳目而已。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商務運行越來越透明,關系型的甲方比例也在逐步下降。對關系型的甲方,我們現在是繞著走,先不碰,再重點找成本偏好型的和服務偏好型的客戶。一個三方物流公司靠關系拿業務終歸是做不大的,你能搞定幾個關系?而且,靠關系掙錢,就不會用心創新勤奮經營了,最終喪失了長期生存的競爭力。這種商業陰暗面的存在,對物流行業的傷害也是很深的。
共生平臺開發了一個在線招投標的工具,叫SSS,規避我們這么多年在物流招投標當中的那些“貓膩”,向陽光化采購邁進子一大步。
《中國儲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服務過程中節點會不斷增加,客戶多了,環節多了,網點多了,管理成了難題!在您看來,多環節多網點運作模式下管理中的難點主要有哪些?
盧立新:第三方物流公司做大做強的最大難度就是管理。
首先,客戶個性化需求與效率的矛盾,每個客戶要求是不一樣的,流程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客戶甚至要求系統都用它自己的,所以第三方物流公司很難進行不同客戶間的業務整合,大部分公司都采用一個客戶一個項目,采用項目制,這個實際上是犧牲了效率來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
其次,規模化網絡化與小核算的矛盾,在本來通過規模化和網絡化實現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但是又會帶來收入成本無法清晰核算,只能吃大鍋飯,大鍋飯就會帶來積極性和經營低效問題。
第三,規范流程與快速響應的矛盾,要管控好,需要很多監督和匯報,這些本身需要成本,最大的問題是異常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可能造成客戶投訴或者損失擴大。充分放權吧,決策上是快了,但是由于上下利益訴求不一樣,跑冒滴漏的問題又出來了。
《中國儲運》:這些難點,能否通過標準化運作來規避?您的觀點是什么?
盧立新:在我看來合同的物流標準化問題,目前也是無解的,在沒有絕對市場影響力的大三方出現前,我覺得很難推行。但通過互聯網的實時廣泛連接,實現更好網絡協同,實現資源與需求的更好銜接,要求與任務的迅速傳輸,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標準化的效用,標準化無非是不同的人不同時間不同的地點干出來的事情是一樣的。
平臺+中小微的模式,取代原來的總包分包關系,中小微自主經營,給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匠心服務,平臺以互聯網手段提供一些基礎資源和經營管理工具供中小微自行選擇。這樣既有了協同與共享帶來的效率,又有了自主經營帶來的快速響應和個性化的滿足。
我堅信共生物流平臺現在推行這種平臺+中小微的模式是未來合同物流的主流模式,通過給物流企業賦能,完美實現線上線下很好結合的物流服務,既有規模化網絡化帶來的收益實現共贏,又能滿足客戶日益精細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再假以時日有了更多的數據積累,則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來源:國際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