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股逢多事之秋,還值得關注嗎?
最近這段時間航空股的關注度都比較高,先有巴菲特割肉航空股,接著上周美國航空股大幅反彈,前兩天又有國泰航空拋出帶有不可撤銷承諾的供股計劃續命。
航空股不愧為周期股,在風雨飄搖中的經濟環境里搖搖欲墜。
先不說遠的,看看這兩天國泰拋出的390億元供股計劃。港股的供股類似于A股的配股,股東如果不買,股權會遭到稀釋。
不過更猛的是,國泰和大股東之間有不可撤銷承諾,如果國泰供股,大股東們一定要參與。國泰的第一大股東是太古,第二大股東是中國國航,這次供股計劃由港府牽頭,完成后,港府也會成為國泰的股東之一,占股6.08%。
疫情原因,各國之間依舊維持封鎖狀態,只保留著有限的貿易往來,這極大打擊了香港航空業。國泰作為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自然首當其沖。
太古、國航和港府之間,太古是國泰第一大股東,優先想救國泰。國泰占香港機場客運57%、貨運41%的市占率,220個來往點中,有49個客運和14個貨運點只有國泰提供服務。在香港航空業如此重要的地位,港府也肯定想救國泰。
最慘的是國航,一季度虧損將近50億元,二季度剛緩過來,又要拿出35億元左右參加供股計劃。
香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從國家的層面來看也應該救國泰。只不過,是國航代表中央出了這筆錢罷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從中港美三地的航空業來看,都是寡頭市場,現在三地的航空股都處于低估值狀態,雖說股神巴菲特割肉了,那航空股到底適不適合投資呢?
美國的航空業發展時間比較長,我們先從了解美國航空業開始。
粗略看近20年美股三大航空公司的盈利情況,在2009年之前,達美航空、西南航空和聯合大陸航空業績都不好,只有西南航空維持比較低的盈利。在2009年之后,盈利能力逐步改善,2015年開始,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了很多。
要知道這是為什么,還要從美國航空業的歷史說起。
美國的航空業大概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當時對航空業有嚴格的管制,這種管制長達50年左右,一直持續到20世紀79年代末,航空公司大概有80家。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放松對航空業的管制后,美國航空業一下子變成了自由競爭市場,航空公司多了起來。1978年到1988年這十年間,共有198家新航空公司進入市場。
對客戶來說,航空公司互相競爭有助于提升服務和降低價格。但是對航空公司來說,為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不斷降低價格,導致航空業大面積虧損。
放開管制的第一個十年過后,剛才提到的198家新航空公司剩下74家,大部分航空公司都在競爭中破產或者被兼并收購。
這種自由競爭的格局一直維持到2009年前后,在這期間航空公司的競爭異常慘烈,航空公司破產是常有的事情,即使是大型航空公司也未能幸免。
聯合航空公司在2002年申請破產保護,當時排名第三和第四的達美航空和西南航空在2005年提出破產保護。
經過了20年以死相博的競爭之后,航空業的大佬發現,航空業要盈利,只能靠壟斷。一大波收購并購隨之而來...
2005年美國航空與美國西部航空合并; 2008年,達美航空收購美國西北航空; 2010年,美國聯合航空與美國大陸航空并購,成為聯合大陸航空; 2013年,美國航空母公司AMR與全美航空合并; ......
在一輪眼花繚亂的收購并購后,美國航空業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四大航空公司市占率高達66%。
△來源:中國報告網
寡頭格局形成,巨頭們控制供給,客座率從20世紀末的70%提升至2016年83.4%,票價也得到提高。這時候才出現文中第一張圖的光景,三大航空公司的利潤從2015年開始,明顯提高。
因為航空業寡頭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股價的表現從2013年開始也明顯好于指數。
△來源:Wind(綠線為標普500)
疊加美國之前長達10年的牛市,美國三大航空公司的估值也明顯高于中國國航和國泰航空。
不同于美國的航空業,國內的航空業一開始集中度就比較高,中國國航和南方航空一直在寡頭隊伍里。
將這兩家航空公司疊加對比滬深300,發現明顯的周期性,牛市明顯強于指數,而熊市明顯弱于指數。如果是逆向投資者,在明顯弱于指數的時候,正是投資的時機。從2019年初以來,又進入到明顯弱于指數的階段。
△來源:Wind(白線為中國國航)
如果對比美國和國內的航空股,會發現巨大的差異。美國在經過20多年的自由競爭后,才進入寡頭階段,開始比較穩定的盈利時期。
中國一開始就進入到寡頭時期,雖說也時而虧損,不過盈利情況總體比美國穩定。
美國過去十年的航空業走的是市場集中度提升的行情,龍頭企業產生溢價。國內早就過了這個階段,盈利水平隨著宏觀經濟情況波動。
對中國航空業的投資可以參考之前經濟衰退時的經驗進行投資,對美國的航空業投資則是寡頭第一波穩定盈利期之后的第一次衰退,可參考的經驗反而不多。
不過長期邏輯都一樣,航空業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寡頭已經把坑占了,未來經濟變好時,就是寡頭受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