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人員主要防止家屬悲傷過度和作出過激行為”-法蘭克福FRA空運
多難難造成的集體創傷事件如同黑洞,不止令親歷者及家屬承受傷害,國際物流,信息的過載還會引發讀者的心理創傷。“比如有人正好有親戚往世了,或者他的家屬曾經因空難往世,那么他再看到這些信息,肯定會有更多的傷害。”童永勝呼吁,假如有人經歷過類似創傷,建議少看類似的信息,身邊的親友也應當幫忙隔盡類似信息。
尊重家屬的“沉默”
童永勝也以為,目前家屬基本處于早期的哀傷階段,持續時間因人而異,有人甚至一輩子也無法走出來。這其中有死者的因素,也有健在者的因素。“要看與死者關系的密切程度,誰更年輕,還有健在者的身體狀態、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等。”他舉例稱,假如逝者正年輕,是家里的頂梁柱,那么白發人送黑發人,哀傷肯定會更加嚴重。“一個80歲老人送別他的孩子,和子女送別80歲的老人,這種感受實在是不一樣的。”
飛機墜毀于在古祀大山與木力大山間,曾引發山火。大部分殘骸集中在撞擊點四周半徑30米左右的核心區域,那里因撞擊形成了一個大坑,在大坑向下 20米左右,依然能發現飛機殘骸。截至3月25日15時,發現部分遺體殘骸,遺物101件。正開展遇難者身份鑒定和DNA檢測比對工作。
對家屬的心理評估結果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良性應激,能夠正常地通過哭泣表達哀傷等情緒,或者表現為精力充沛,將自己置于忙碌狀態,這一應激狀態有利于家屬在短時間內調動身心資源處理相關事情。此時需要心理專家、親友等人密切的陪伴,遵循“三L”原則,即觀察、傾聽與鏈接,觀察對方是否安全,傾聽其訴說與需求,幫助鏈接有利資源。第二類為不良應激,行為層面可能出現持續地哭泣、難以進睡、干擾正常生活,認知層面可能出現內疚、自殺等想法。此時需要進一步采取穩定化技術,如腹式呼吸、大樹冥想等,幫助家屬盡快地穩定身心;或者是采取一些應激創傷治療措施,幫助家屬處理好創傷反應或創傷記憶。第三類為失功能應激,表現為意識障礙、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是自傷、自殺、沖動傷人。此時需要及時地找到精神科醫生,評估是否采取藥物進行干預。
總結十幾年的心理救援經驗,童永勝以為,一定要仔細觀察,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感受。“心理危機干預中,有項原則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愿意被打攪,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拒盡別人打攪。我們不能先進為主地覺得這些人需要輔導,從而強行進行心理輔導。不要強力地參與,要動態地篩查和評估,要尊重家屬的需要。”
沒人能確定家屬多久能“走出來”,心理創傷持續時間因人而異,最長可持續幾十年。祝卓宏先容,根據現有研究,空難死者家屬對心理創傷的反應,也有一些規律性,一般分為五個階段。“但這些階段并不能夠嚴格劃分,且并非彼此割裂,空難遺屬的心理創傷從產生到復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在間隔核心區域百米處,殯儀館職員用幾張木桌搭建了簡易祭臺。一些家屬帶著一雙新皮鞋,在當地風俗中是“走好”的含義。他們還在山路上灑下紙錢,把燭炬、鮮花和水果擺上祭臺,給親人燒紙錢和紙屋子,有的家屬拿著陶罐,裝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