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與作用(桂枝的功效與作用和主治)
桂枝的用途是什么
(《唐本草》)
【異名】柳桂(《本草別說》)。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植物形態(tài)詳"肉桂"條。
【采集】8~7月間剪取嫩枝,截成長約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曬干。
【藥材】干燥的嫩枝,呈圓柱形,長15~100厘米,直徑0.8~1厘米,外表棕紅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葉痕、芽痕,并有縱棱線、縱紋及橫紋。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有棕紅色邊,中心色較深。粗枝斷面呈黃白色。氣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紅色、氣香者為佳。
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chǎn)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②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yǎng),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③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克/公斤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克/公斤)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炮制】桂枝:用水稍浸泡,撈起,悶潤至透,切片,晾干,篩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潤透,切片,晾干。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鍋內(nèi),以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
【性味】辛甘,溫。
①《醫(yī)學(xué)啟源》:"氣熱,味辛甘。"
②《本經(jīng)逢原》:"辛,甘,微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膀胱、心、肺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jīng)。"
③《藥品化義》:"入肝、腎、膀胱三經(jīng)。"
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
【功用主治】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治風(fēng)寒表證,肩背肢節(jié)酸疼,胸痹痰飲,經(jīng)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