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老年學、養老服務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中醫養生學相關專業本科教育-聯邦國際快遞
提升公辦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加大現有公辦養老機構改造力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能力,增設失智老年人照護專區,在滿足政策保障對象進住需求的基礎上優先安排失能老年人進住。支持1000個左右公辦養老機構增加護理型床位。針對公共衛生、自然多難難等突發事件,增設隔離功能,改造消防設施,配備必要的物資和設備,加強職員應急知識培訓,提升公辦養老機構應急保障能力。發揮公辦養老機構作用,輻射帶動周邊各類養老機構完善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預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等機制。
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務新業態。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發展,推動互聯網平臺企業精準對接為老服務需求,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平臺化展示,提供“菜單式”就近便捷為老服務,鼓勵“子女網上下單、老人體驗服務”。培育城市級綜合信息平臺和行業垂直信息平臺。引導有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服務模式。鼓勵互聯網企業開發面向老年人各種活動場景的監測提醒功能,利用大數據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治理和應急處置。
(十二)加快發展生活性為老服務業。
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加強協同監管,健全各部分協調配合機制,實現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避免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切實減輕養老服務機構和從業職員負擔。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的行為監管,嚴防欺老虐老行為。利用大數據分析等多種手段,創新開展智能監管,推動行業自律。建立“養老服務+信用”機制,充分運用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建立覆蓋養老服務機構、從業職員的信用治理體系。
加強老年科技的成果轉化。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國際物流,支持老年用品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服務創新及應用推廣,促進產業創新。支持在老年用品領域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加強老年用品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依法保護相關專利、商標和商譽等正當權益。
引導助潔服務覆蓋更多老年人。支持家政企業開發被褥清洗、收納整理、消毒除塵等適合老年人需求的保潔服務產品。引導物業企業將保潔服務范圍由公共區域向老年人家庭延伸。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等方式,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助潔服務。
民航資源網2022年2月22日消息: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不中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制定本規劃。
強化示范引領。將培訓療養機構數目較多、分布集中的北京、大連、青島、深圳、成都、杭州、秦皇島、蘇州、揚州、九江等確定為重點聯系城市,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培訓療養機構轉型,打造一批轉型優質項目,納進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爭取在2022年年底前基本投進運營。制定北戴河地區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養老服務規劃,建設北戴河地區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養老服務集中示范區。
(三十七)健全數據支撐。
(十七)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
(二十九)強化財政資金和金融保障。
針對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服務。各地要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出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清單要明確服務對象、服務內收留、服務標準和支出責任,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進行動態調整。
(十三)加強老年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
科學規劃布局新增用地。根據人口結構現狀和老齡化發展趨勢,因地制宜提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的規模、標準和布局。科學編制供地計劃,分階段供給規劃確定的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并落實到年度建設用地供給計劃,做到應保盡保。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優先予以安排。制定支持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土地政策,以多種方式供給養老服務設施用地。
(三十八)深化國際合作。
豐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鼓勵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衛生機構,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納進醫聯體治理,根據服務老年人的特點,公道核定養老機構舉辦的醫療機構醫保限額。推動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合作,做實合作機制和內收留。到2025年,養老機構普遍具備醫養結合能力(能夠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或與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合作)。
(六)強化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作用。